2016年6月13日下午1:30,由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与学生工作部联合举办的2016年毕业主题展览“燕园记忆”在赛克勒博物馆开幕。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博物馆馆长杭侃,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庆东、副部长陈征微,赛克勒博物馆副馆长曹宏,以及为本次展览提供展品的部分2016届毕业生出席了开幕式。仪式由数学科学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王晓玮主持。开幕式后,师生一起参观了“燕园记忆”主题展。
杭侃首先介绍了赛克勒博物馆的办展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重视和支持。他谈及发起和策划本次展览的初衷时表示,毕业展是致意青春的另一种形式,同学们将大学时代真实动人的记忆用心地收集、保存并展示出来,十分宝贵,不仅能打动今天的观众,而且若干年后经过时间洗炼的展品将会变得更有意义。他感谢参展毕业生积极捐赠或提供展品,对于策展办展同学的出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展品提供者代表、哲学系2016届本科毕业生李晓丹在发言中感谢学校专门提供空间,组织毕业生办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展览。她围绕提供的展品 ——艾滋病村儿童亲手制作的临别卡片,分享了本科期间组织北大红十字会同学开展“红丝带”公益实践的感人故事。她希望毕业展在留给毕业生美好回忆的同时,也能将温暖和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叶静漪在致辞中表示,充分发掘、拓展和使用好已有的财富资源,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是大学发展前行中需要重视的课题。教育的场所不只是课堂、图书馆,更是校园里每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角落。教育也不只是通过书本、教师,也渗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本次展览作为北大首个以毕业生为主题的展览,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展览讲述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承载着毕业生的集体记忆;而同学们在燕园里洒过的汗水、流过的泪、绽放的光彩和获得的荣耀也成为留给母校的最精彩的记忆。她希望同学们未来无论身在何地,都能不忘初心和理想,不忘母校培养,不忘北大的精神传统和北大人的使命担当,并祝愿每一位毕业生拥有灿烂的明天。
开幕式上,叶静漪还代表学校向捐赠和提供展品的毕业生代表颁发了纪念证书,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仪式最后,各位来宾与毕业生代表共同在留言墙上为北大西门涂上最美丽的色彩,并签名留言,以此表达对毕业展、毕业生和母校的一份祝福。
开幕式后,叶静漪与师生一起,在杭侃馆长和策展人之一、考古文博学院2013级博士生王思渝的引导下,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毕业主题展。展览由 “少年游”和“浪淘沙”两部分组成,以一封录取通知书开始,由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学位服画下暂时的句号,汇集了120余件承载着北大毕业生记忆的“藏品”。参观过程中,各位展品主人纷纷介绍了展品背后的故事,帮助观展者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师生观展后纷纷表示,毕业展用真挚动人的陈列语言诠释和展现着北大学子的校园生活、精神气质和青春风采,这是毕业生收获的一份特别礼物。
展览的“少年游”部分以北大学生的个人物品为主,包含了学业、文娱、友谊、亲情、爱情等多方面主题,有满载着爱情和幸福的火车票,有在校学生原创的音乐专辑,有世界棋赛的冠军奖杯,有留学生从家乡带来的辣椒粉,也有勤奋的学霸们大量刷题后积攒下的废笔芯。一件件或精美或朴素的展品帮助毕业生们记录下了年少的青涩时光,封存了难忘的青春记忆。展览中,还有一件由一名毕业生独立设计的名为Cut for Letting Go的装置——参展者剪断黑线,撇去一段过去的伤感或遗憾,用五彩的丝线潇洒迎接未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展览的“浪淘沙”部分展出的是各院系的代表实物和书籍,有生物玻片标本、心理实验电极帽、同学制作的手工收音机、田野实习的手铲等等,也有写满了笔记的教材和随手涂鸦的草稿纸。这些物品展出的不仅是一届毕业生的故事,还是一代燕园学子的宝贵回忆。
展览的策展团队全部由在校学生组成。同学们积极自主地完成了从最初的策划设计、征集展品到最后制作和布展的全过程。展品说明全部由提供展品的毕业生亲笔书写,更具温度与个性。
本展览不设门票,将于6月13日持续开放到9月初。学生工作部还将组织全体2016级本科新生参观展览,帮助新生增进对大学生活的了解和对校园文化的体验,让北大精神代代相传。